Mr.Bank

当前防范化解银行业金融风险的重点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带来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二是国内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行业的企业贷款风险防控压力增大。我国三季度GDP增长率从6.2%下降至6.0%,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内外部压力,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压力依然不容乐观。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九个方面问题。

(一)资本管理

资本是银行吸收损失和抵御风险的最终手段,是衡量银行稳健经营的“硬指标”。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银行需要达到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7.5%、8.5%、10.5%,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则分别为8.5%、9.5%、11.5%。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还比较理想,2019年6月末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0.7%、11.4%、14.1%,均显著高于监管要求,且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在结构性上存在明显问题,其他一级资本占比明显偏低。从满足监管要求和降低成本角度出发,核心一级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在6.5%~7.5%左右,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贡献分别在1.5%~2%左右。2019年6月末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的贡献率仅有0.7%,明显低于合理比例。而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更是大幅低于平均水平。

(二)公司治理

稳健的银行体系与公司治理状况密切相关,只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才能促进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银行风险。这在历次金融危机中获得了广泛共识。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树立客户的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的资金流入,激励董事会和经理层正确履职、实现共同目标,也可以提升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公司治理没有最优,只有更优,不存在标准模式。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不能是简单地追求利润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是各相关方积极参与的“共同治理”,既防范内部人控制,也防范一股独大、外部人不当干预。要遵循独立运作、相互合作、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原则,推动完善银行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架构、强化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督,建立高效的决策和制约机制、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结构不完善。国内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够有效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地运行,从而导致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实际缺失。二是缺乏管理人才。管理人才是构成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的缺失问题是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是文化建设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框架的设定缺乏完善性,内部控制激励的政策机制没有形成,管理机制对于银行的管理程度弱化。这些问题,城商行显得尤为突出。2019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通报了部分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现场检查情况,共列出8大类31个典型问题,其中“公司治理不健全、股东股权管理不规范”这一类的问题最多,共有5条,分别是:一是股东入股资金来源不合规。有的机构个别发起人股东的入股资金来源主要为信托贷款资金。二是高管人员长期缺位。有的机构董事长长期缺位,未指定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人员代为履职;有的机构监事长长期缺位。三是“三会一层”履职不规范。有的机构未按规定对高管层及成员开展履职评价,评价结果未按时报告股东大会。四是重大关联交易管理不到位。有的机构发放单笔贷款金额超过资本净额1%,属于重大关联交易,未提交关联控制交易委员会审核并报董事会批准。五是违规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同时,信用风险贯穿整个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之中。所以信用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对于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意义深远。

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2.2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长3.62%,不良贷款产生速度有所放缓,整体不良贷款率1.8%,其中,中小银行不良率依然处于上升趋势,城商行由2018年年末的1.79%上升至2019年6月末的2.3%,农商行一直维持在3.95%左右的高位。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压力有所增大。截至2019年6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0.6%,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保持上升,接近250%,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企稳,但城商行和农商行出现下滑趋势,城商行从2018年年初的214%下降到2019年6月末的149%,农商行从2018年年初的164%下降到2019年6月末的131%。

从以上数据看,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依然较大。201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公告,鉴于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于即日起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根据报告,包商银行出现信用风险的主要问题在于其贷款质量堪忧,以及该行贷款集中度风险较高,早在2016年年底时,包商银行的最大10家贷款占资本净额的比例达到了28%。

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仍面临较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运行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潜在风险将逐步暴露。同时,当前经济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部分传统产业进入调整期,新兴产业逐步发力,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仍较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部分重点领域信用风险防范压力较大。全国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剧,商业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写字楼空置率上升。中小房企销售金额同比明显下滑,房地产库存压力仍然较大。个别地区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随着融资渠道收窄和存量债务集中到期,部分债务水平高、经济水平差、财政实力弱、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当地财政的地区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压力持续增加。三是企业过度融资问题仍较为严重。近年来,一些企业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提供关联担保、多渠道融资等方式获取远超实际经营需求的融资,形成债务规模大、杠杆率高、财务负担重、偿债能力弱的不良现象。在当前经济下行承压的背景下,较多企业陷入困境,出现现金流紧张。同时,商业银行也存在经营不够审慎的问题,普遍存在“垒大户”“搭便车”等情况,对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贷款集中度过高等问题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四是外部风险冲击明显增强。中美贸易关系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与进出口相关的国际融资、跨境业务等面临一定的压力。

(四)流动性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2019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55.77%,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33%,人民币存贷比72.85%,流动性覆盖率稳步提升,平均流动性覆盖率达140%以上。但是,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大型银行长期以来扮演“批发行”角色,流动性最为充足,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一直处于高压状态,而中小银行处于资金转移链条的末端,获得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相对大型银行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部分城商行还存在负债结构失衡、过度依赖同业负债、不重视基础客户导致储蓄存款比例低、期限错配严重等问题,在“去杠杆”和信用风险暴露的现阶段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缺口,流动性风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商行面临的最严重挑战。

以包商银行为例,该行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同业负债依赖程度高,2016年年末含债券同业负债达到了41.8%,2017年年末达到了48.6%,比例惊人。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正持续、深刻地影响原有金融生态,同业刚兑被打破,市场对中小银行普遍缺乏信任,银行依赖同业负债支持资产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流动性风险形势十分严峻。

(五)声誉风险

商业银行是高风险、高信用的金融企业,依靠品牌信誉和公众信心维持运转。银行声誉风险不可避免,它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银行变革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它既有不利的一面,会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同时又有有利的一面。在处置事件过程中,银行、客户及媒体之间通过交流沟通,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办法,相互得到理解,也推动银行不断改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的局部的风险事件也是银行实现转型发展的一个动因。特别是对于已上市的银行来说,信息披露要求更严格,业务及口碑受群众和监管部门的关注也更集中。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产生,银行声誉风险突显,并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和业界的关注。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负面金融舆情管理带来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舆情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舆论传播由传统媒体向自媒体、公共媒体方向发展。新兴的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种信息载体的快速发展使每个网民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极大加速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会通过网上传播发酵成不能控制的局面,给银行声誉带来巨大损害。二是线上线下互动更加频繁。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逐渐从线上转到线下,通过和传统舆论之间的深入互动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解决。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体现自上而下的舆论导向,而互联网舆情往往来自民众最底层,两者之间的互动互补,更进一步推动了舆情的发展。2019年6月,一篇名为《中年人的风平浪静,只能靠命》的文章迅速引起热议,招商银行P2P“钱端”业务负面舆情迅速传播,成为财经要闻TOP10之一,直到现在,“钱端”事件负面舆论仍在线下线上热议。

(六)市场风险

银行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现阶段,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央行2019年8月对市场报价利率(LPR)进行的改革,给银行带来较为复杂和综合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银行利差将会收窄,利润会受到冲击。根据2019年10月20日第二次报价结果,LPR为4.20%,总体下降幅度较小,但2019年11月5日央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利率5个基点,而存款定价机制并未调整,银行依然会面临利差进一步收窄的冲击。二是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必须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独立管理利率风险,在贷款和存款定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紧盯市场利率的趋势和变化,还也需要结合客户的差异化条件和行为施行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三是银行风险偏好将重塑。一方面LPR改革后优质客户的利率议价能力较强,银行为了达到利润目标,可能会被迫上调风险偏好以追求更高的信用溢价,导致信用风险上升。

(七)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但实践中,合规风险管理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不少银行还存在“发展优先、合规让位”的思想。2016年被称为“金融监管风暴元年”,近几年不断升级,强监管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2015年修订的银监会《行政处罚办法》,明确不仅要处罚机构,还要处罚人员;不仅要罚款,还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也要按违法所得数倍计算。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银监会开出罚单836张,罚没金额2.03亿元,处罚人员327人;2017年开出罚单3 452张,罚没金额29.32亿元,处罚人员1 500余名;2018年对银行业开出罚单3 813张,罚没金额20亿元,处罚人员1 500余名;2019年前三季度,对银行业开出罚单2 530张,罚没金额6.8亿元,处罚人员1 200余名,其中62人被取消高管任职资格,37人被处以最严厉的个人处罚——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2019年9月12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严监管的取向没有变,对违法违规、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严监管不会放松。从处罚案由来看,信贷业务违规被罚最多,约占处罚案例的44%,票据、理财投资、同业业务、乱收费等也是处罚的“重灾区”,这些领域都是银行的主要业务方向,商业银行务必要严格遵守监管规定,狠抓合规建设不放松。

(八)操作和案件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现阶段商业银行在业务的经营和发展中要面对的主要风险。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了防范违纪违法案件的组织架构和内控制度,但银行操作和案件风险问题频发,其影响力和破坏力逐渐增强。比如:2016年农行 “39亿元票据案”、2017年广发银行 “侨兴债”违规担保案、2017年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放贷向1 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案、2018年邮储银行79亿元违规票据案等。从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还有较大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念和认识不足。银行监管审查部门对于操作和案件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措施少,而主要重视事后处置。同时,对高管的监管不足,而是把精力集中于基层员工,一旦管理层操作失误或存在道德风险,就容易引起案件风险。二是体系和框架不健全。有的商业银行未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不能及时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监测和应对,对于风险管理不集中,不能系统地对风险加于控制,对于操作和案件风险的管理缺乏完善科学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三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引起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银行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习惯、业务能力等方面。许多重大的银行案件都是由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所造成,甚至一些系统问题也是由于工作人员疏忽所造成的。

(九)信息科技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的相互融合,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银行业务发展创新的催化剂,推动商业银行进入科技引领的新时代。在银行广泛深入应用信息科技的同时,银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是唯一能导致业务瞬间中断的风险,一旦信息科技出现问题,轻则影响银行业务运营和客户服务,严重时可能危及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金融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网络安全风险。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使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向客户提供服务,在给群众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应急中心对105款互联网金融APP进行检测,发现安全漏洞505个,其中高危漏洞239个。这些数据反映出金融机构在网络安全的管理意识、安全制度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果一旦遭到黑客或者病毒攻击造成信息的丢失、泄露,将会使金融机构遭受无法估量的损失。二是基建滞后存在隐患。2014年7月1日,宁夏某银行核心系统数据库因版本严重老化出现故障,导致该行(含异地分支机构)存取款、转账支付、借记卡、网上银行、ATM和POS业务全部中断,时间长达37小时40分钟;2018年11月3日,重庆某银行机房电池老化失火引起火灾。这些事件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警示意义,如果灾备系统建设滞后,会给业务连续性带来严重挑战。三是信息系统外包引发的风险。2016年4月22日,北京亦庄某数据中心供电中断,造成某村镇银行和多家金融机构托管在该机房的所有设备宕机,服务全部中断。随着金融机构对信息系统外包依赖的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信息系统外包给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如何管理信息系统外包服务,如何量化服务,如何保证外包项目的质量,是金融机构在控制外包风险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的问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